當一群心理師聚在一起的時候,很容易發現誰沒把書讀好(誒
好比上週我和同學及學妹聊天時聊到,存在主義的六大命題和四大終極關懷是什麼,吵了半天最後還是請出google老師幫我們解答。
我我我……我雖然沒唸書但是我願意去查資料QQ
隨著與越來越多飼主工作後,發現存在主義的四大終極關懷其實緊緊地貼著喪寵後的失落感議題。
存在主義的四大終極關懷分別是:死亡、自由、孤獨、無意義。
生命終需一死,這個概念人人都知道,但除非家中有需要長照的對象,多數人多半不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,也因此,當疾病或意外突然到來時,就會喚醒我們心中深層的死亡焦慮,它會讓人不安、使人恐懼;同時,也因為生命逝去後到底會到何處是我們所未知的事情,其實,打從醫療介入的那一刻,我們就陷入某個情境:看似有選擇,又好像沒得選擇。
這個困境影響了我們的「自由」。
但「自由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,完全沒有自由時,我們會反抗;給予完全自由時,卻不知如何是好?當被給予出乎預料的自由時,要如何處理被影響自由的感覺?在醫療上,我們可能會尋求權威意見(醫療上就會常看到尋求第二甚至第三意見,或是轉而諮詢中醫、自然療法等),或是求助於神秘學,像是占卜、去廟裡求神問籤等(我不知道寵物溝通算不算….)
當毛孩離開後,強烈的孤獨感襲來!
這個孤獨的感覺很容易讓我們忽略其實周圍仍有支持、可依靠的親友,很多人會不解,為什麼這些飼主無法抬頭看看周圍的人?但每位毛孩家長應該都會有一種深刻的感受:
「只有毛孩給予的,才是全然無私、無保留的愛;不論我發生什麼事、不論我在做什麼、是什麼狀態,毛孩始終陪伴在我身邊。」
正因如此,毛孩在每位家長心中那個無可取代的感覺才會如此之重,也才會如此之痛。
至於無意義,我們可以想成是「人生的意義」。
來到這個世界一趟,似乎需要留下點足跡,才能證明自己曾「到此一遊」;什麼是人生的意義?每個人的想法和定義都不一樣,不過在自殺自傷防治的議題中,也會看到不少人不明白、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,因而產生悲觀的想法。
意義,有時是別人給予的,有時則是自己賦予的。
不論毛孩健康與否,一旦收編,他們就需要仰賴我們才能夠好好活著,把毛孩照顧的健健康康、毛髮柔柔亮亮(?),確實是很多人的生存意義,同時,大家可以想像一下,當你帶著毛孩做健康檢查後,獸醫師告訴你,毛孩十分健康、你照顧的非常好;又或是慢性疾病的毛孩回診時,獸醫師告訴你,毛孩的狀況很穩定,沒有惡化,想必你一定花了很大的心思在照顧他….
這像不像一種無形的勳章?並且是來自專業(甚至是權威)的肯定!
諮商會談時我們常與個案討論到「自我價值感」,自我價值需要自己給予自己,才能夠穩定地使自己的自信心保持在一定程度的水準上,如果是經由別人的誇獎所建立的自我價值,其實相當不穩固,很容易動搖、消失,甚至降得更低。
對一些人來說,毛孩離開等於自己失去「照顧者」的角色,並且許多人會產生自責的情緒,認為是自己沒有做好,不然也許毛孩可以活更久等想法,進而否定自己過往的努力,同時,失去照顧者的角色後,對其他事物也找不到熱情、失去興趣或不想關心,無法讓自己找到新的角色和身份,導致產生「無意義」感。
這樣一串看下來,是否覺得當缺少這四大終極關懷時,衍生出來的感覺可以概括形容為:空虛。
雖然每位毛孩家長看待毛孩離開的角度不同,大家消化哀傷情緒的方式也不同,而且需要的時間也不同,若是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,會發現「因毛孩離開而難過」只是一個很表淺的表現,裡面所隱藏的含義及情緒非常複雜且多元,因此面對哀傷失落的案主時,一一爬梳整理這些情緒,以及了解個人與毛孩從相遇、相處及逝去的脈絡,對心理師、對來會談的毛孩家長,都是相當重要的工作。
雖然存在主義是諮商取向之一,但它不像認知行為學派(CBT)或是完形學派之類的,有很特別的諮商技術,就像很久很久以前,曾經有一位同學說,與其說存在主義是一種諮商取向,不如說它是一種概念或精神(好啦,其實我忘記他當初具體用的詞是什麼了),因此存在主義可以應用在各種諮商取向或議題當中,確實對我來說,不論是客體關係、認知行為學派或是意義重構模式(就是我平常使用的三種取向/技術),處處都有存在主義的影子,並能夠很有效地協助案主們梳理他們的想法及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