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事,我還好。我還是正常的去上班,生活中該完成的事情也都沒有漏掉,只是回到家之後會很想他,所以在家的時候我就會讓自己好好哭、好好發洩……但很奇怪喔,我跟你說,我在工作的時候,不太會想到他耶!這樣是不是不太正常啊?
不,親愛的,這個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態。
悲傷五階段應該是街頭巷尾、大人小孩都聽過的哀傷理論,因為已經有一卡車的人寫了相關的科普文章,影后謝盈萱又在《俗女養成記》用精湛的演技詮釋五種情緒狀態的樣子,所以我就不用再說了(但還是要強調一下,五個階段沒有先後順序,狀態也會來來回回)。
而在動物醫院,當我主動地去關心飼主時,大家都會告訴我,他們還在慢慢消化失落的心情,只是,有一位飼主特別提到自己在工作時,好像會暫時忘卻毛孩離開的痛苦,很謝謝他願意跟我說,讓我有機會可以用另一種悲傷理論解釋–雙軌擺盪模式(Dual Process Model)。
用圖解釋其實非常清楚(圖片來源)
雙軌擺盪的意思是,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像鐘擺一樣,我們的行為與感受有時會盪到失落導向那一邊,這時候哀傷、難過的感覺襲來,需要用一點時間悼念、消化情緒,允許自己在這個空間、時間,好好的為自己所失去的人事物悼念;但正常來說,沒有複雜性哀傷等情況時,我們的行為與感受會再盪到復原導向,我們會將自己的心思放到工作、放回日常瑣事、也會開始接受失落的事件。
並且,在一開始的時候,我們的「鐘擺」其實會快速在兩邊擺盪,我以人類的死亡來舉例:親友過世時,我們的狀態在第一時間會是在失落導向那一側,感到難過、感到憤怒、甚至可能有些自責,但沒有辦法讓自己的情緒完全倒向那一側,因為我們需要一些理智處理緊接而來的喪葬事宜;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奇怪,為什麼辦理喪事是「復原導向」?
其實,喪儀的存在有其意義,藉由這個儀式,讓親友能夠慢慢接受親人已經離去的事實,同時,寫追思文也是一種幫自己回顧及整理與逝者關係的方式(我看過朋友是做了影片,回顧父親與自己從小到大的相處,製作的過程看著父親的照片非常地難過,但也透過整理父親的過往時,發現他經歷了一個非常豐富的人生,對父親產生更多不同的想法與感覺),並且喪禮也是一個能讓人好好哭泣的環境。
回到飼主的問題,通常我評估後,覺得會導致複雜性哀傷的危險因子不多甚至沒有的話,我會向飼主說明人在面對失落事件時會有的不同反應,也請飼主可以接納自己的哀傷反應,相信自己擁有復原的能力,但若是覺得需要協助、需要一點小幫忙,也請告訴能夠傾聽你的人。
—
後記:
這篇發佈後,我在騎車回家的途中思考,會不會其實獸醫師們的情況,不只是用「切斷情緒感受」這麼單一的原因來解釋,可能他們把自己擺盪到「復原模式」,雖然那未必是真的「復原」,但需要掌握處在那個模式下,對壓力源因應的技巧;只是何時會擺盪到「失落模式」,那就不一定了。
當然,社會科學的理論嘛,其實怎麼樣思考與詮釋都可以,重點是不同的悲傷理論所要傳達的,是人們不會用相同的模式來表達悲傷,而是存在個別差異性的。
我的工作是尊重並了解每個人的差異,讓你知道你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並非是奇怪或不正常,而是專屬於你的因應方式,你因著自己的生命經驗所長出的獨一無二的技巧。
圖片來源:南西小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