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哪有人在醫院工作害怕看到內臟的啦!!」
時間回到2023/03/15。
狗狗香菜早在一個月前就由飼主帶來,想要做絕育手術;但是經過內科醫師檢查後,發現香菜的心臟似乎不太好,而且香菜是曾經待過收容所的狗狗,比較敏感,更是需要小心他的狀態,若是貿然動手術,需要承擔的風險很大,所幸香菜拔、香菜麻也是很謹慎的人,了解醫師的說明及建議,也帶香菜去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做更詳細的檢查、確認香菜的狀況後,大家才放心地執行絕育手術。
結果,香菜是隻千杯不醉的狗狗(默
原本想說趁她吃了安神藥,可以順便做一些檢查,但沒想到安神藥在她身上沒什麼效果,既然如此,就直接放倒、剃毛、進手術室吧!
身為沒有醫療護理相關知能,也沒有手術跟台經驗的心理師,雖然很好奇,但是就只能在手術室外流連,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就過去幫幫忙吧,畢竟…..我還真不知道我能幫什麼忙噎QQ
無用到連這張圖上的威爾史密斯都嫌太多
結果這個時候,外科醫師說話了。
「妳要進去看看嗎?」
當然要啊啊啊啊啊!!
印象中之前曾看過某個youtuber家的公貓結紮,該醫院的手術室有留個小窗戶可以讓飼主在外觀看;我的貓在領養回來時,中途已經做好絕育手術了,她另外做的就是洗牙及拔牙手術,只有最後看到被拔下來的牙齒。
既然醫師說可以,我也非常好奇外科醫師在執行手術時的工作過程,於是洗好手、戴好髮帽,站在一個醫師建議站的位置,眼睛盯著醫師劃下第一刀…..
然後我就開始不舒服了(默
現在的飼主對於絕育手術的要求都是希望傷口越小越好,當然對醫師來說,傷口小,癒後照顧也比較不需要擔心,可是傷口小就意味:需要找一找。
需要翻找。
香菜是個女生,代表卵巢、輸卵管和子宮都要摘除掉,沒有摘除乾淨的話,之後依舊還是會發情,之前曾在ptt看過有飼主詢問,他家的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些奇怪的行為,結果赫然發現那是在發情,但他覺得很奇怪,明明已經結紮了,怎麼還會發情?結果再次檢查後發現,身體中有殘留一小塊卵巢(故事很精彩,可以去ptt貓版看看)。
總之,在醫師切開目測約5公分的傷口後,手指就伸進去找這些器官,嗯,我的角度看到的就是醫師手指掏啊掏地在翻找這些器官;在此同時,我覺得我要用盡全身的力氣才不會軟腳、才不會吐出來、才不會轉頭離開手術室。
我的意志,正在與我的本能反抗。
戰與逃(Fight-or-flight):是人類的本能,我們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,看到獅子看到猛獸,一方面肚子咕嚕咕嚕很想把牠們做為是今天晚餐,但也很有可能,祖先本人成為獅子與猛獸當天的晚餐;而且看看旁邊還有其他弟兄呢!說不定能贏啊!!
要拔獅子鬃毛前,大腦也會飛快評估:我需要為了失去的頭髮奮力一戰嗎?還是先逃再說?
是的,在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,腦袋會用飛快的速度思考:要跟他拼了?還是塊陶啊!!
這項能力並沒有隨著人類進化而退化,仍保留著,因此當我們遇到危險時:杏仁核會傳送訊息到下視丘,刺激分泌更多腎上腺素,促使體內脂肪和肝醣分解,讓體內的血糖值濃度上升,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可以因應接下來的行動;這些能量會藉由血液及肌肉輸送到全身,逃跑或戰鬥時不需要用到部位及器官,它們的血管會收縮,減少血液流到這些地方,心跳會加速、呼吸變快,把能量轉送到最需要的地方。
上一段的一切,都是在一瞬間發生的,甚至有時候會優先於大腦對情境的判斷;若當下無法逃離或對抗,杏仁核又會開始作用,Fight-or-flight的反應可能會被「嫌惡警戒」(aversive vigilance)取代;在這個情境時,動作會停止,血液會從皮膚和末梢流向核心器官,並產生焦慮的感覺。
那我有產生嫌惡警戒嗎?有。
在口罩的隱藏下,我無聲的乾嘔了幾次,也用手撐著腳數次,直到醫師開始縫合後,因為傷口是一層一層縫合的,對,是真的可以看到一層一層的來回縫合,所以看到一層層肌肉被縫來縫去後,我也撐到極限了,飄出手術室,去休息室一邊抱狗一邊蝴蝶拍拍安撫自己(我沒有把縫合過程看完……)。
看到整個人臉色慘白、驚魂未定,內科醫師半吐槽的說出本篇第一句話,我則是哇哇叫的回應:
「精神科不需要動手術!不會看到血或內臟好嗎!!!!!」
其實之前工作時,病患因為一些原因會弄傷自己,例如強迫症使病人不斷搓揉固定部位的皮膚,搓到破皮受傷仍繼續搓,因為不能隨便把病人的手綁起來(我們稱為約束),只能不斷留意,但在人力有限、而且對方是強迫症(能制止或控制的話還叫「強迫」嗎?),所以什麼化膿的傷口之類的其實一直都在工作周圍…..
只是我都迴避掉了,每次護理師交班時,看到唯二會避開螢幕顯示照片的人,就是心理師跟社工師
回到手術結束,我的狀態平復了、醫師也終於可以坐下喝個水吃點東西了。
看看時間,手術差不多兩個小時,於是我好奇的問醫師:這麼專注地站這麼久應該很累吧?
她笑笑說:其實站在台上對時間的感覺會不一樣,不會感覺時間漫長,但是因為久站,所以其實雙腳的靜脈曲張有點嚴重,另外就是低頭的時間長,其實肩頸也會不適。
還有另一件事,應該很多人不知道(還是只有我不知道QQ):麻醉會產生廢氣,麻醉廢氣對人體是有害的。
這其實是我第一次「參觀」手術室時,獸醫師跟我介紹醫院使用的過濾器及排放裝置時,才對於麻醉廢氣有一點點粗淺的了解;但當下其實聯想到1999年那本論文《動物醫療院所獸醫之健康狀況及工作環境研究》,想到裡面的受訪者似乎都有著一兩個應該與工作場域有關的「小毛病」,而降低獸醫師執行業務時的風險,有時真的是需要砸多一點成本才能做到。
以前常在什麼粉絲團或社團之類的看到「不過就是個小小的結紮手術」這種話,記得那天結束後,我7pupu的跟學妹珊珊說,以後誰讓我看到講/寫這句話,我一定會瘋狂diss這個人(心理師這麼衝動甘厚)!手術前的事先準備、手術中的專注與專業、手術整體所帶來的風險及職業傷害、更不用提,在專業養成時需要投入的心血與練習,完全不應該用「只是」、「小小的」去簡單帶過,執行操作的醫師可以(因為比起其他更重大的手術,絕育手術可能真的相較來說比較簡單),但身為飼主的我們,在抱怨絕育手術的費用多貴之前,先想想你所購買的,不僅僅是「結紮」這個結果而已。
多數時間,我看到外科醫師沒診的時候,就是在看paper;朋友常開玩笑跟我說,我已經畢業了,怎麼還常常泡在google scholar找文獻?因為他們常聽我說2023年獸醫師心理健康等關鍵字的最新文獻,嚷嚷著如果晚點畢業,好想把這些也加進去。
但是比起醫師們看文獻的時間,真心覺得慚愧
——Do Re Mi So——
是不是以為我就只看了一次絕育手術?這個故事到此結束?
沒有。
一週後,3月23日,我去看了第二次絕育手術,但這一次是隻小貓咪。
與上次不同,這次我看完也站完全程,沒有頭暈噁心想吐的感覺,這次的感覺更像是觀摩,比較貼近以前實習時,在精神科門診內跟診的感覺–就是還是會很好奇醫師在做什麼?為什麼現在這個時間要做這件事?當然這些問題,外科醫師不可能一邊手術一邊向我說明,但可以詢問旁邊監控麻醉的醫師及資深助理,比起上一次,這次好像有在「學習」的感覺。
Fight-or-flight?沒有,因為完全不需要。
手術結束後,外科醫師有點驚訝我看完全程,問我有沒有和上週一樣不舒服?聽到我回應沒有之後,她笑笑的說:
「是帶入感吧?狗比較大隻一些,躺在手術台上比較容易想像成是自己躺在上面,會忍不住想:如果是自己躺在上面,應該也是這種場景;但是貓小小隻的,不太會有這種帶入的感覺出現。」
我倒是沒想到帶入感這件事!!但我覺得帶入感很完美的解釋,為什麼我會出現Fight-or-flight的反應;原本以為是我自己本身其實很害怕看到動物內臟這件事(所以我不買內臟類的食材),但如果只是這樣,反應未免太大了點?
剛好最近在學生理回饋/操作生理回饋儀的我,竟然能在動物醫院感受到強烈又明顯的Fight-or-flight,感覺收穫不只是一窺動物醫院手術室內的樣貌,也讓我體驗本能反應時的身體變化。
在動物醫院真的是每天都在接收新的驚喜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