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裡曾經有你,所以我暫時不去

「你知道嗎?以前我最喜歡下班的時候往沙發那邊看,因為叮叮總是喜歡窩沙發上等我回家。每次開門往沙發看時,就會看到叮叮窩在沙發上一臉:『你回來囉?快去弄吃的!』的樣子在催飯;可是現在回家,那裡空空的,我甚至不太敢坐在沙發上了,太多與叮叮的回憶了…」

「你知道在XX附近的狗公園嗎?以前我幾乎每天帶阿福去那邊散步,他也很喜歡在那邊玩。在他離開之後,我去上班或是辦事情,都盡可能地避開附近的路線,寧願繞遠路…」

「說也奇怪,咪咪離開之後,我反而常常駐留在她喜歡曬太陽的窗台邊,想像她之前在這邊曬太陽、睡覺的樣子,也很想知道,她之前在這邊看著陽台外,到底會想些什麼?」

 

這種經驗相信不少人都有,也常有人問我,這是不是不正常?不,孩子,這再正常不過了。很久沒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毛孩離世後,飼主的某些行為了,希望當你今天看完這篇,能夠理解自己這樣的情況不孤單,而且也是正常的現象。

 

這樣的情況有幾種可能性:

一、刺激迴避(Stimulus Avoidance)

人們會刻意避開那些會勾起強烈情緒反應(例如悲傷、思念、痛苦記憶)的環境、地點或物品。這種迴避有時是出於保護自己的情感,以避免被情緒淹沒。也類似古典制約的條件性情緒反應(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)

 

二、哀傷中的迴避行為(Avoidant Grief Behaviors)

哀傷研究中也提到,人們有時會「避免」面對與逝者相關的記憶或情境,這稱為迴避型哀傷歷程。這種哀傷型態可能導致長期壓抑或延遲處理失落情緒。

如果你發現自己長期無法靠近某個地方,或許可以慢慢探索,自己心裡還沒說出口的那份重量。

這個是特別需要小心的地方,一篇2023年針對288位喪親者(是親人過世,非喪寵,受試者也皆為成年人),的研究1結果提醒,高度迴避/接近的行為,較容易演變成延長性哀傷障礙(Prolonged Grief Disorder, PGD)。

 

三、安全基地破壞後的空間敏感性(Disruption of Safe Base)

用這幾年正夯的依附理論來看,親人或毛孩常去的地點,過去是我們「安全感的延伸」,所以過往這些地方,可能也是你最容易感到放鬆、舒服的地方;可是當親人或毛孩離開,原本熟悉的空間變得充滿失落感,因此我們可能會對那些地點產生敏感或疏離,進而選擇避開。

有沒有和上面提到的不一樣的情況?當然有。


也有不少人會告訴我,他們已經轉換心情來看待這些地點或是一些物品。這原因可能是:

一、哀傷風格不同

有些行動型哀傷(Instrumental Grievers)的人,偏好透過行動處理哀傷(如整理遺物、完成遺願),較少被情緒淹沒,也比較不會刻意迴避,所以,這些人反而會主動去回憶,像是去老地方坐坐、觸碰遺物,來幫助自己調適。


二、哀傷處理進程較成熟或穩定

若已有機會好好面對失落,或曾透過諮商/支持系統歷經整合,可能在接觸那些地方時,能夠帶著感念與回憶而非痛苦,因此不需要避開。

有點類似我所使用的意義重構模式,陪伴案主整理這段歷程,並昇華(我知道這個詞很理想化,但我想不到更好的形容詞)逝者與自己的關係,進而轉化逝者在生者心中的意義。


三、個人信念或文化背景

有些文化或家庭信仰系統強調與亡者的連結是長存的,例如:

「牠在天上看著我」、
「這裡是牠曾經來過的地方」、
「我來這裡,就像牠還在」。

 

四、心理防衛機轉不同(我知道講到防衛機轉大家好奇心都起來了)

有些人使用的防衛機轉比較成熟(如昇華、幽默、利他),他們會將哀傷轉化為創作、紀念行動或助人經驗,因此不會出現強烈的迴避反應。

 

毛孩離開對我們來說一定是徹骨銘心的痛,最後用一個小故事來告訴大家,即便我,作為一個接受過完整地哀傷理論(意義重構模式)與實務訓練的人,我也會想逃避。

 
如同我最近在臉書略為提到的,簡言之,我成為照顧者了。

在開刀採樣前,請醫師幫我家孩子掃腹部超音波,發現她有段腸道蠕動非常差,在尚未採樣揭牌之前,只能就影像畫面進行推論。醫師同事非常細心,也盡可能地白話向我解釋我家孩子目前的情況……

但好像聽到某些關鍵字之後,後面的內容其實就不太記得住了。我只記得腦袋一片空白帶她回家,因為她吃了安神藥,所以回家窩在沙發上睡覺,但我在她睡覺的過程中,瞪著她看了很久,腦袋各種問題、想法、安排等等等全都晃過一輪。

 
回過神的時候恍然大悟:

「原來我的案主們、我在動物醫院的飼主們,他們所描述的情境原來是這樣!!」

 同理是一回事,真的實際經歷又是另一回事。


在真正病因揭曉之前,心情是不太好的(雖然揭曉後又是另一種心情),講話不經過大腦,或是直接用本我來回應都是很正常的。一天,在某個國中與案主會談完之後,要與專輔老師討論案主之後的安排。在走回輔導室的路上,輔導老師大概是想找話題,所以就聊天式的問我,有沒有想去念博班的打算?

 
「等我的貓過世,我會立刻申請博班然後離開!!」

 
一秒把天聊死就是這種狀況。

 
我知道我讓輔導老師尷尬了,但這句回應還真的是我掏心窩子的話🥺

 
因為,在檢查完回家後,我瞪著我的貓時,我真的動了一個想法:「如果她離開了,我想先離開台灣再說。」

所以,如果你也還無法走進那個地方,還沒辦法摸那張椅子,或是每天故意繞開一條熟悉的路——沒關係的,真的沒關係。

那不是你不夠堅強,也不是你放不下,而是你還在愛著。愛從來都不是一種直線的事情,它有時是前進,有時是停留,有時是繞路。

有一天,你也許會靠近那個地方,也許不會。但那都沒關係。

因為,「那裡曾經有你,所以我暫時不去。」

這不是逃避,而是一種溫柔的保留,一種用自己的方式,繼續愛著的痕跡。

1 Eisma, M. C., & Lenferink, L. I. M. (2023). Bereaved individuals’ loss‐related approach and avoidance tendencies predict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symptoms: A latent class analysis. Clinical Psychology & Psychotherapy, 30(3), 904–916.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cpp.2896